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赛道上,2025年雪橇世锦赛正迎来高潮,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选手齐聚奥地利因斯布鲁克,在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展开速度与技术的巅峰对决WilliamHill,本届赛事中,传统强队德国延续统治地位,包揽双人雪橇项目全部金牌;而中国队则凭借小将李昊的出色表现,首次闯入男子单人项目前十威廉希尔体育,刷新亚洲选手在该赛事的最佳纪录。
双人雪橇项目历来是德国队的“金牌库”,本届世锦赛上,卫冕冠军组合托比亚斯·文德尔与托比亚斯·阿尔特以总成绩1分35秒872毫无悬念夺冠,领先第二名加拿大组合近0.8秒,德国队的另一对搭档约翰内斯·路德维希与弗洛里安·鲍尔同样表现抢眼,摘得银牌,实现德国队对该项目的“双保险”包揽。
“我们的默契来自每天12小时的训练,甚至能闭着眼睛完成赛道。”文德尔在赛后采访时表示,德国雪橇协会的技术总监马克斯·克劳泽透露,团队通过3D模拟系统对赛道进行毫米级分析,确保选手在弯道加速时保持最佳姿态,这种科技与经验的结合,使得德国队在近十年间从未让双人项目金牌旁落。
男子单人雪橇赛场,21岁的中国选手李昊以1分36秒504的总成绩排名第八,成为首位闯入世锦赛前十的亚洲选手,他在第二轮滑行中甚至跑出48秒221的单圈最快成绩,引发全场惊呼,国际雪橇联合会官网评价称:“李昊的爆发力与弯道控制力已接近欧洲顶级水平。”
“我从小在东北的天然冰道上训练,但第一次参加世锦赛还是被这里的速度震撼了。”李昊赛后坦言,中国雪橇队主教练张健透露,团队通过“外训+本土化”策略提升实力:冬季赴欧洲参赛积累经验,夏季则利用哈尔滨室内冰雪实验室模拟赛道,这一模式显然成效显著——四年前中国队在该项目仅排名第28位,如今已跻身第一梯队。
女子单人雪橇项目爆出开赛以来最大冷门,卫冕冠军、德国名将娜塔莉·盖森伯格因第二轮滑行中出现重心偏移,最终位列第四,主场作战的奥地利选手汉娜·普罗梅尔以0.03秒的微弱优势险胜意大利老将安德烈娅·费施特勒,为东道主夺下本届赛事首金,普罗梅尔冲过终点后激动落泪:“观众的山呼海啸让我忘记了恐惧,这是梦想成真的时刻。”
技术专家指出,女子选手的竞争已从纯速度转向细节把控,普罗梅尔的胜利关键在于她在“魔鬼弯”13号弯道采取罕见的低重心过弯策略,节省了0.15秒时间,国际雪橇联合会计划将这一技术纳入明年青年选手培训教材。
本届世锦赛也是雪橇运动科技化的集中展示,德国队使用的碳纤维雪橇重量仅29公斤,比传统材质轻20%,且内置传感器可实时反馈重心数据;美国队则带来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智能护甲,能在外界温差超过10摄氏度时自动启动恒温系统,国际雪橇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席埃里克·伦德表示:“这些创新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,也让比赛更具观赏性。”
科技装备的差距也引发争议,巴西队教练卡洛斯·门德斯抱怨:“一支顶级雪橇的造价相当于我们全年预算的60%。”为此,国际雪橇联合会宣布将从2026赛季起设立“公平技术基金”,为发展中国家队伍提供标准化装备支持。
随着世锦赛临近尾声,各队已开始瞄准2026年米兰-科尔蒂纳冬奥会,新周期内,规则将迎来重大调整:单人项目赛道长度缩短至1200米以减少选手体能消耗,但增设“技术分”评定弯道通过质量,国际奥委会正考虑增设混合团体接力项目,以提升赛事吸引力。
“雪橇运动正在打破地域壁垒,”国际雪橇联合会主席埃纳斯·弗格森总结道,“当中国选手能冲击领奖台、巴西选手开始使用风洞训练时,这项运动才真正走向全球化。”
在因斯布鲁克的夜幕下,雪橇划过冰面的尖啸声仍在山谷回荡,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盛宴,不仅见证了传统豪强的延续,更昭示着冰雪运动新格局的诞生。